繁體 | 简体 | English    

善導歷程

  •  
    起源 本會的舊會徽

    香港善導會的歷史可追溯至1955年,當時聖公會聖匠堂找來百多名釋囚參與協助紅磡聖匠堂的建築工程,開始了最早期的釋囚康復工作。工程完成後,這羣釋囚頓失生計,區炳南牧師逐把他們安置在堂內的青年工友之家暫住,兩年後香港釋囚協助會成立,由區牧師和一班兼職志願工作者管理。香港釋囚協助會在1982年改名為善導會,2001年改為香港善導會。


    紅磡聖匠堂建築工程 區炳南牧師(後排右四)
     
    早期發展
    工藝養成所 康樂中心

    本會在成立初期採用綜合服務的模式,除了提供個案輔導外,更附設康樂中心、工藝養成所、宿舍等,以全面照顧服務使用者各方面的需要。本會至今仍然堅守同一理念,不但不斷改善原有的服務,更積極在其他領域發展更多和更生人士悉悉相關的服務。

     

     

  • 蛻變

    住宿服務

    「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住宿更是更生人士出獄後面對的首要問題。宿舍的成立可以給更生人士一個落腳點和解決他們即時的生活需要,所以是本會最早發展的項目之一,在1959年便一連開設了三間宿舍。到了近年,本會更提供短期租金津貼,以舒緩宿舍床位不足的情况。

    第一代的宿舍坐落於舊式私人樓宇 到九十年代,宿舍陸續遷往新型的公共邨,室
    內空間大大提高。
     

    康樂服務

    康樂活動不但有益身心,亦可以培養健康的興趣,幫助更生人士改掉陋習,遠離罪惡。本會在1964和1966年分別於東頭和灣仔設立康樂中心。前者在1988年遷往竹園南邨,及至2019年5月,康樂服務已結合於更生康復及綜合服務中心內。

    在沒有電腦投影機的年代,播放電影便要用菲林
    放映機。
    乒乓球桌是康樂中心的標準設備之一,深受年輕
    更生人士歡迎。

     

  • 戒毒服務

    服務的發展必須配合環境變遷和社會需要。鑑於六、七十年代,有很多服務使用者均有吸毒問題,本會於1965年初設立扶輪戒毒療養所,開展為期三年的戒毒試驗計劃。時至今日,本會將服務更趨專業化,自1998年起,和葵涌醫院藥物誤用評估中心合作,推出綜合戒毒康復療程,現稱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 綠洲計劃。

    職員向一名外藉訪客示範針灸戒毒設施的使用方法 參與美沙酮戒毒試驗計劃的服務使用者,必須
    在職員監察下,服用由醫生指定劑量的美沙酮。
     
    在囚人士服務

    要有效協助更生人士改過遷善,盡早介入及提供適當的輔導是非常重要的。至六十年代,本會便定期探訪各監獄和懲教院所,接觸有需要的在囚人士。當時的主要目的是和他們建立互信的關係,所以經常和懲教署合作舉辦節慶活動和友誼賽。到後來,本會進一步加強釋前輔導的工作,除了介紹服務,亦會和在囚人士共同擬定他們出獄後的康復計劃,確保他們得到妥善的跟進。

    大欖懲教所聖誕聯歡會 職員與在囚人士進行籃球友誼賽

     

  • 公眾教育

    更生工作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怎樣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大眾的支持和接納對更生人士的康復有莫大的幫助。為了打破公眾和更生人士之間的隔膜,本會在1977年成立社區教育服務,當中會任用已康復的更生人士現身說法,分享經歷,不但可收推廣預防犯罪教育之效,亦可以加深公眾對更生人士的認識。



    義務講員以「過來人」的身份,向小學生講述過往誤
    入歧途的經歷。

    本會透過攤位遊戲向市民灌輸禁毒減罪訊息

    近年,本會亦以互動手法推行預防犯罪教育

    在2005年,本會成立香港賽馬會青衞谷青少年預防犯罪中心,為青少年、家長及教育工作者提供互動的教育日營。在2007年,本會開展「模擬法庭‧公義教育計劃」,透過模擬案例和「打官司」的過程,讓學生認識香港的司法程序和加強他們的判斷能力,提升預防犯罪意識。

     
     
     

    學生在「案件」審結後參與解說環節

    學生在模擬法庭上扮演控辨雙方的律師

    學生在青衞谷參與互動劇場,學習在現實生活中
    如何對策問題。
     
     
    精神健康服務

    成立於1977年的元朗宿舍是本會首間專門收容患有精神病的更生人士的宿舍,在1985年改為中途宿舍。


    服務使用者參加中途宿舍的「獨立生活計劃」

    舍友的生活情况

    和精神病患者進行小組治療活動

     

  • 1982年 - 1989年

    .本會中文名稱改為「善導會」

    .本會英文名稱改為 "The Society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Offenders, Hong Kong"

    .元朗宿舍獲政府增撥資源改為中途宿舍,專為有精神病患的男性釋囚提供服務

    .開展為期兩年的過犯輔導試驗計劃

    .設立善導會花圃

    .東頭輔導處及附設的康樂中心和工藝養成所遷往竹園南邨

    .善導知友成立


     
     
     
     
     

     

  • 精神健康服務

    在過去十年,精神健康服務迅速發展,除了原來的宿舍服務和臨牀心理服務,更成立兩間社區精神健康綜合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的社區支援。



    透過社區運動提昇大眾對精神健康及社區共融的關注。


    精神復元人士享受音樂創作。


    少數族裔家庭參與龍澄坊舉行的親子活動。
    社會企業

    為了提供在職訓練和過渡性就業崗位予一些知識和技術水平較低的服務對象,本會於1997年成立社會企業 – 「明朗服務有限公司」。成立初期以搬運和送貨服務為主,隨着發展,現在業務已擴展至展覽、清潔和食品生產。

     
     
     
    明朗在1997年的開業慶典 製糭工場
       
    U Kitchen 曲奇餅 清潔服務

    明朗服務簡史
     
    1999   成立搬運服務
    2001   成立清潔服務
    2004   正式成為政府搬運名單招標公司之一
    2008   成立展覽裝拆及人力支援服務
    2009   成立食品製造工場,與海皇粥店和懲教署合作「有糭計劃」
    2011   成立U Kitchen曲奇
    2012   取得南韓麵館Chef’s Noodle的香港特許經營權,首間麵館計劃在2013年1月開店。

     

  • 職業服務

    更生人士不時遇到就業困難。本會最早期設有工藝養成所,為未能在公開市場找到工作的更生人士提供過渡性的工作安排,但工作性質多屬非技術性,對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沒有太大幫助。

    所以,本會在七十年代開設技能訓練班,在1999年更開展職業發展服務,提供更具規模的職業培訓和就業配對,提高更生人士的競爭能力。

     
    工藝養成所主要提供半製成品加工工作 更生人士在工藝養成所的工作情況
    木工班 油漆班
    烹飪訓練班開課典禮 電工訓練
  • 2001年

    .本會英文名稱改為 "The Society of Rehabilitation and Crime Prevention, Hong Kong"

    .本會中文名稱改為 "香港善導會"

    .獲懲教署犯人福利基金贊助,設立專案社工接聽的「社會同心助更生熱線」

    .成立兩個社區精神健康連網,為居住於屯門及港島東區的精神康復者及家屬建立支援網絡

    .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成立賽馬會樂天倫中心,為更生人士之家屬提供服務


     
     
     
     
     

     

  • 健康教育

    本會在2005年成立水銀星三號健康教育中心,為容易感染愛滋病的社羣提供服務。後來,本會看到社會上有不少南亞族裔人士有濫用藥物的問題,逐開展了以南亞族裔為目標的藥物教育計劃。

     
    於小數族裔學校進行禁毒活動 向學生推廣禁毒訊息
     
    義工服務

    為了讓更生人士更容易融入社區,本會多年來鼓勵更生人士積極參與義務工作,回饋社會。此外,本會亦會招募一班對更生康復工作有興趣、並願意以行動支持的社會人士,為本會提供支援性的義工服務。

     
    更生人士義工為一所青年營舍進行維修工程 去年,更生人士義工為長者提供剪髮服務
       
    義工為居住在舊式公屋的獨居長者翻新鐵閘 義工參與「後巷粉飾工程」,協助
    改善居民的改善生活環境
     
  • 2007年

    .開展模擬法庭計劃,為中學生提供公義教育,提昇他們的預防犯罪意識

    .提供社區精神健康協作服務,並命名為「盈康動力」,分別在元朗、九龍城及油尖旺區,為區內潛在精神病患者提供外展服務

    .與懲教署合作為在囚人士舉辦釋前就業訓課程及開展一項「飛躍計劃」,為有濫藥背景的在囚人士提供預防重吸教育及輔導服務

    .推行火星計劃,訓練已康復的尼泊爾裔人士,為同族裔的濫藥者提供朋輩教育

    .成立「利希慎緊急援助基金」,協助有短暫緊急經濟需要的更生人士及其家屬

    .獲社會福利署資助,提供短期租金津貼予剛出獄人士及增加就業安置組,紓媛宿舍床位不足的情況及提供更多就業服務予更生人士

    .獲民政事務總署「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資助,發展展覽業業務,提供就業機會予更生人士

    .由禁毒基金贊助,在新界區的小學開展「抗毒兵團小學生抗毒教育計劃」,灌輸抗毒意識及技巧,從而遠離毒品


     
     
     
     
     

     

  • 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

    二零一零年十月一日起,全港十八區設立「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以重整現有社區支援服務,主要包括社區精神健康協作計劃、中途宿舍續顧服務、日間社區康復服務、精神病康復者訓練及活動中心等。本會於九龍城區(龍澄坊) 及元朗區(朗澄坊)分別營運有關中心,為精神病康復者、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他們的家人/照顧者及居住當區的居民,提供由及早預防以至危機管理的一站式、城區為本和便捷的社區支援及康復服務。

    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 (龍澄坊) 及 (朗澄坊) 主要服務範圍包括 : 偶到服務、外展服務、個案輔導工作、治療及支援小組工作、地區網路工作、日期訓練、外展職業治療服務、教育性活動,加強社區人士對精神健康的認識,以及轉介有需要的個案至醫院管理局,接受臨床評估及精神治療。中人並宣揚「精神健康 你我關心」的訊息,提升居民對個人、家庭及鄰里間精神健康的關注。同年,本會獲得禁毒基金撥款繼續為南亞社群提供外展藥物教育計劃

     

  • 增設少數族裔健康教育計劃

    水銀星三號新增「Project PEER」為非華裔人士提供外展健康教育及自願性的血液測試輔導服務計劃,推行預防愛滋病及血液傳染病(性病及病毒性肝炎)教育,服務對象包括濫藥人士、女性性工作者及其顧客和高危青少年等。

     

  • 開展「小型貸款計劃」及推廣精神健康

    .成為香港按揭證劵有限公司「小型貸款計劃」的五間非政府機構之一

    .精神復元人士與香港理工大學學生合作設計服飾,並於大型商場內舉行「穿出新天地」以「行天橋」形式展現才能,讓公眾人士重新認識精神復元人士

     

  • 開展「小型貸款計劃」及推廣精神健康

    .少數族裔戒毒康復支援服務獲得戒毒基金撥款,擴展戒毒輔導及預防重吸支援給南亞裔人士

    .成立社企「韓廚麵」(現稱「覓炙」)

    .開展第一屆「甦Walk」慈善行山賽,為在囚及更生人士和其子女的支援服務籌款

     

  • 推行「機構改進計劃」及開展「恒生青年創業計劃」

     
    推行「機構改進計劃」,管理架構由「服務分區制」轉為以服務為本的「服務分類制」   重新審視和製定機構的VMV (願景、使命、核心價值)
     
     
    推出「恒生青年創業計劃」為弱勢青少年提供創業培訓和支援服務   與天水圍婦女社區團體成立「朗澄之聲」社區音樂小組,把精神康資訊及共融理念透過音樂帶入社區

    .增設企業傳訊部(CCD)和加強質素和專業管理功能(PDQM)

    .「樂天倫中心」正式成為第七間社會服務中心,並改名為「樂天倫服務中心」

     

  • 擴充社企業務
     
    .明朗社企開拓中央廚房業務

     

  • 成立「甦星」更生人士劇團
     
    正式成立「甦星」更生人士劇團及首場公演   「午夜南光 – 少數族裔高危青少年禁毒計劃」- 首個為南亞裔高危青少年提供深宵外展服務
         
     
    繼續深化「少數族裔戒毒康復支援服務II 」   社企「韓廚麵」轉型為高檔韓
    式新派燒烤專門店 -「覓炙」
         
    .舉辦第一屆「慈善高爾夫球賽」,為高危青少年及弱勢社群的支援服務籌款

    .成立獨立職業治療服務

     

  • 開展新社會企業及社會房屋計劃

    成立首個精神健康服務社會企業「天愛坊室內種植場」及好「修」成小型家居維修支援

    本會與善心業主合作,以相宜租金,在油麻地開展第一間「甦屋」,讓服務使用者在重投社會時,提供可負擔而有質素的居住環境,並讓他們在共住期間培訓生活技能,強化他們康復更生的資本和條件,自力更生。

    首間透過民、官、商合作成立的社會企業項目「甦爐」,提供工作機會給已接受餐飲服務職業訓練的年青更生人士,讓他們發揮所長,更快適應社會。甦爐除服務當區居民外,亦承接企業客戶訂單,提供烘焙產品及簡單到會餐飲。

    本會青年培育及創業服務開展新項目包括「恒生青年前路探索計劃」、「賽馬會挑戰你.想」,協助弱勢青年有正面的改變及發展。

     
  • 革新綜合更生康復服務
    本會積極發展綜合服務模式,將康樂中心和社會服務中心合併為社會康復及支援綜合服務中心,透過整合服務為服務使用者提供一站式、更到位的服支援。本會在順利完成各項籌備工作和地區諮詢後,翌年5月正式在全港成立四間社會康復及支援綜合服務中心(共七個服務點)。在新的服務模式下,本會強調與社區的合作、以及為更生人士的家人提供服務。

     

  • 與時並進 拓展嶄新服務
    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支持,與會與香港小童群益會合作,拓展本會原有的服務設立「藍巴士賽馬會結伴成長計劃」,以多元及不同系統的服務介入,全面支援父母涉及犯罪行為的青年和兒童,以及其照顧者,共同克服家庭及成長挑戰,從而促進正面的親子聯繫,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

    成功投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其中一個項目,以拓展本會的社會房屋計劃。項目位於中環士丹頓街一幢唐樓,為第四間「甦屋」。入住對象均是沒有強大的家庭網絡,冀青年、中年及長者三代人透過共居互相扶持,共同建構一個和諧的家庭生活環境。

    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支持,積極籌備重建筲箕灣中途宿舍,以推行嶄新專案「賽馬會『拍住上』共居社區計畫」。這是全港首個為離開院舍的青年與精神複元人士提供共居的環境。